半岛真人四川方言富含地域文化魅力的“基因”,从方言词汇中半岛真人,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川话的幽默、形象、古朴,以及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。
在四川,父母教小孩说话,把鸡称为“鸡咯咯”,把鱼叫作“鱼摆摆”。“鸡咯咯”是模拟鸡的叫声,鱼又为何称摆摆呢?考其语源,它出自旧时袍哥隐语“摆尾子”。摆摆即“摆尾子”的简称。
四川话很喜欢用叠字。比如挖掘机不是挖掘机,那是“挖挖机”;花生壳不是花生壳,那是“花生壳壳”;吃饭不叫吃饭,四川话叫“吃莽莽”……处在这样的叠字氛围中,你很难不快乐。
姑姑筵,其实就是过家家。在川西叫扮姑姑筵,在川北叫办家家,也有叫作“扮家家酒”“锅头热热”的。《集韵》:“家半岛真人,古胡切,音姑半岛真人。”“家”读为“姑”,这是古代语音在四川方言中的遗存。
“谈恋爱”,别的地方是叫“处对象”“拍拖”。但四川话不这么讲,谈恋爱怎么讲都太正式了。大家都不要有压力,做人嘛还是要开心,所以四川人都把谈恋爱叫作“耍朋友”。
“耍”字将四川人乐观的心态,闲适的生活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半岛真人。在四川,“耍“才是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小事。这个“耍”可以是风花雪月、花前月下,可以是吃住行、游购娱。一个“耍”字精辟地概括了男女交往的整个过程,耍得到一起,就是人生观一致;耍得长久,就是价值观一致;要是耍得安逸了,那就是一辈子。
“要得”指好、可以。“要得”可用于评价一件事物。清道光八年《永州府志》卷五《风俗志·方言》:“事极好曰要得。”
否定句式:要得的否定形式,不像“好与不好”,前面加“不”半岛真人,它是加在中间,即要不得。
四川话爱加语气词,四川人不光说话在嘎嘎嘎、噶噶噶(gá),就算是打字,也像鸭子学会了输入法,满篇都是嘎嘎嘎、噶噶噶(gá)。
四川人特别懂得释放自己的情绪,他们有什么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,就喊一嗓子。就像李白当年感慨蜀道之难,开头就是喊了一嗓子,“噫吁嚱!危乎高哉!”一嗓子“噫吁嚱”,一嗓子“哉”,不开心的事说出来了,才能好好写诗。
要是惹得四川人不高兴的时候,他们会说一句,你搞啥子嘛?就像人憋了一肚子气,朝天喊一嗓子“啊”,全身通透,不开心的事就过去了。
耙耳朵的来源和自行车后座有关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成都男性发明了一种后座,类似于椅子,置于车后,形成三轮车形的架构,来提高妻子的乘坐体验。因为这种后座长得像耳朵,因此这种自行车就被称作“耙耳朵”;久而久之,照顾妻子感受、爱护妻子的丈夫,也就被称为“耙耳朵”。
对于“耙耳朵”叫法的由来,也有人猜测来自于川剧里“耙耳朵们”经常被妻子揪耳朵,以至于变耙了;或者用四川话释义来讲,就是指耳根子很软的丈夫。
川剧植根于巴蜀文化,在川语中吸取营养。而川剧同时又反哺川语,将自身的行业术语输入川语系统。
耍翎子也叫颤翎子,川剧中的紫金冠、独独冠、女帅盔等都加有翎子,翎子功是川剧表演中的一种绝招。在翎子的颤动中,展现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。
四川方言中,“颤”读为“zan”,与“囋”音同。“囋”为多言多语的意思,因此“颤翎子”也就有了“爱表现自己、爱出风头”的意思。
虽然四川话说出来是各种麻辣鲜香,和传统的浪漫味道有些区别。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,对于爱情方言的传承责无旁贷。